遇到更好的伴侣是否要分手,其实是理性与情感博弈的一个体现。想要作出正确的选择,就要兼顾理性的方法,又要考虑情感的需求。
一、用理性的方法做决定
1.改变选择伴侣的思路:从最好到最满意
曾经有朋友私信我:
我女朋友长得不好看,也不算丑,但总之不漂亮,我感觉带出去很有压力。我一直想找特别漂亮的女生做女朋友,但却没有追到,后来刚好遇到我女朋友,人挺好的就在一起了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从谈恋爱开始,我就感觉越看她越丑。我要分手吗?
另一位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困扰:
我对我男朋友其实挺满意的,但总觉得我可以找到更好、更优秀的,虽然我男友总体上也不错,但因为我所处的环境里比他优秀的男生很多,一旦有人对我示好,我就会纠结,要不要分手重新找个更好的?
从上面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,案例中的主人公都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——我要选择一个最好的做我的另一半。
60 后和 70 后,相比于现在的 90 后 00 后而言,他们面临的选择都没有太多。我们的父母辈,大多数都是经人介绍,相亲相个两三个就结婚了,再往上,我们的爷爷奶奶辈很可能还是奉父母之命,夸张点的甚至是洞房那天才见着新娘长什么样儿。
但是到了我们 90 后就不一样了,书店里同样的一本书会有好几个版本,一件连衣裙有上百成千家店在售卖,到了择偶上,什么样的异性都能碰到,可以说,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。
从一个选项到三个选项,我们会感觉很爽,但从三个选项到三百个选项,我们会感觉很累。因为我们会不由得陷入一个思维困境:我再看看下一个,会不会更好,直到我遇到那个最佳选项。
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面临选择困难症,为什么面临找男女朋友这件事上,很多人会吃着碗里的,看着锅里的。
破解之法只有一个:转换选择思路,从选择一个最好的,转变为选择一个让我满意的。
回到前面那两个案例,第一个案例中嫌弃自己女友不够好看的那位男士,如果对自己女友的长相非常不满意,那选择分手可能是对双方更负责的决定。因为选择继续下去,这位男士的满意度会非常低,就像他自己陈述的那样:自从恋爱后,越看她越觉得丑。
这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风险:由于满意度很低,所以两个人感情也会受到影响,在这种情况下,一旦出现一个比她女友稍微好看一点的,这个男性就很可能拈花惹草,做出一些伤害女方的事情。所以对双方最负责的决定就是分手,然后这位男性重新找一个颜值足够让自己满意的女友,幸福感要更高,而且也不会做出伤害现女友的事,更不会耽误她。
第二个案例有所不同,案例中的女主人公对自己男朋友是毕竟满意的,但是陷入了一个不良的思维困境,就是想找个更好的,更好、更优秀的就一定更让自己满意吗?很显然,不一定。所以,对于这位女性,更明智的选择其实是收收心,多关注当前感情的好,而不是还盯着其他的潜在对象。
有朋友会疑惑,我也不知道自己满不满意。作为爱情局中人,我们被一些情感表象迷惑再正常不过了。判断这段感情、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让你满意,最核心的一步是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。就像开篇的那个例子,又感觉喜欢对方,又感觉没有安全感。她的内心需求是男友可以跟自己坦诚相见,对一些事情遮遮掩掩会让她感觉不安全,她的真实感受一定是不安的、恐惧的、焦虑的。
这种情况下,她的内心矛盾就在于,她喜欢对方,这满足了她一部分的情感体验,另一方面她又感觉到了很多不好的情绪体验,这时候她就要去权衡,哪种需求更重要,或者对未来更有价值。这一点,我们后面也会讲到。
2.跳出沉没成本
如果你买了一件很贵但却不合适很丑的衣服,你会怎么办?你可能会继续穿它,因为你觉得花了那么多钱不穿太可惜;你即使不穿它,也不会扔掉,而是把它挂在那里很长一段时间,挂到有一天你觉得这件衣服已经彻底失去价值了,才可能会把它扔掉或捐给公益组织。
这就是沉没成本(sunk cost)。因为过去的决定而投入的成本,却没办法由现在的决定改变,换句话说,沉没了就是沉没了,要不回来了。但很危险的是,由于人天生就厌恶损失,所以很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做一些糊涂的选择。就像上面的例子,买了一件很贵但很丑的衣服,因为投入了很多钱,所以出门聚会还会穿,却不知不觉中损失了印象管理的个人形象价值。
总体看,损失是增加的。
放到分手这个话题上也一样的道理。不知道有多少恋爱中的人正处在纠结中:
ta 出轨了,但是我们在一起都两年了,要不要原谅 ta?ta 上次情绪上来,打了我,但是 ta 道歉了,这么多年感情我不舍得放弃,万一 ta 就真的只是失手?
在要不要分手这个问题上,只要你还在考虑你花在这个人身上的时间、精力以及金钱这些东西,就说明你现在处在不理性的状态下,很容易忽略真实的需求,做出错误的决定。
不管是什么问题引发的你想要分手的念头,都要格外注意跳出沉没成本的陷阱,在害怕损失的这种情绪状态下,你只会越陷越深,离理性越来越远。
3.跨期选择:短期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
跨期选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,是指人们衡量不同时间点做出决策后的成本和收益,即某件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发生能达到效用最大化,如果把这件事提前发生,就需要承担时机未到而带来的损失。最常见的跨期选择测试是:你愿意现在拿到 50 元奖励,还是愿意多等两天,拿到 100 元奖励。很显然,能多等两天的人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,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对应的能力叫做延迟满足能力。
回到我们的分手话题,到底要不要分手,其实也是一个跨期选择的问题:你是愿意现在有个人陪但不幸福呢,还是愿意现在忍受下寂寞,重新找一个能让你以后幸福的人呢?
看起来,这个问题很好选择,但在现实中却非常不容易,因为分手的痛苦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太强烈了,就算远处的幸福在向你招手,也抵不住现在手里毒苹果的诱惑。所以,破除幻想就非常重要。另外,现实情况中,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不太好分得清,也增加了做决定的难度。
判断当前感情中的问题,会不会影响到长期的利益,有两个要领:
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,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
|